搜尋網誌

2007年9月26日 星期三

2007-09-26圓山水神社

    圓山水神社建立於昭和十三年四月二十七日,位於圓山貯水池旁﹝在捷運劍潭站對面自來水事業處後面山上﹞,神社主要是祭祀水神。
    據自來水處的網頁介紹, 相傳「圓山貯水池」在建造過程,曾遇雨季連日降雨,北部稀有的豪雨,致部分鬆軟地盤發生崩塌,通水試驗中之貯水池及底部,亦有一部分龜裂,人員迭有傷亡,曾有亡者牌位暫置山邊,水道課同仁發起興建水神社,於1938年4月立碑紀念,一方面祈求神祇保佑,一方面安置亡魂




                          通往圓山水神社的登山小徑



                              昭和四十三年四月二十七日

  

 

                                            超迷你的「手水舍」

 

                                                 主殿

 

                                      這隻狛犬有那個....小雞雞 ! 一定是男生

 

               看 ! 這隻狛犬還帶著一隻小Baby ! 應該是一位媽咪

 

                                                  捐獻者名稱

 

                                    這塊基石上刻滿 捐獻者名稱

 

 

                                  林老師很詳盡的在介紹神社的歷史

 

                                 林老師手上掛滿相機,幫同學拍照

 

                                                來一張「狗仔」反拍

                                                                 合照



2007-09-26台灣神社

 台灣神社位於台北市劍潭山半腰,俯瞰基隆河,由當時的第4任總督兒玉源太郎(1899年~1906年擔任總督)主導之下于1899年4月開始興建,1901年10月完工﹔占地廣達八萬坪。神社奉祀日本神祗和1895年侵台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靈位,是日據時期全台最宏偉華麗的神社,也是台灣第二座神社(第一座為台南的開山神社,現今的延平郡王祠),包含了狛犬、鳥居、石燈、社務所、手水舍、拜殿、本殿等,由下而上分成三階梯的形式,本殿位在最高的位置。

    神社建築群由日本請來伊東忠太以及五田五一兩人來規劃、設計,再由日本專門負責神社建築及皇家建築的傳統工匠「宮大工」木子清敬來負責建造。除此之外,也包含週邊環境的規劃,除了在神社西邊,靠近劍潭附近的官營鐵道淡水線設立車站。另興建明治橋連接基隆河兩岸,並拓寬、整建現今稱為中山北路的道路,並命名為敕使街道,連接明治橋至台灣神社。

    1923年4月12日裕仁太子 (後來的昭和天皇) 到臺灣時,亦專程前來此神社參拜,更因此建造了敕使街道。此外,台灣總督府甚至還把每年的10月28日的「臺灣神社祭」定為國家祝祭日之一,全島放假一日。由此可見,當時台灣總督府對該神社的重視。

 1944年(昭和19年)年6月17日增祀天照大神後,正式升格成為台灣神宮。原本預計於同年12月28日舉行鎮座祭,慶祝遷移至新境地(台灣神宮),然而在10月25日時,一架要降落松山機場的客機不幸失事墜毀在圓山新境地附近,引發的大火燒毀了神社內眾多的建築,包含鳥居、石燈、台灣總督府警察招魂碑等等,一直到戰爭結束後都沒有再復原。

     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全台神社被視為軍國主義的象徵而遭到拆除,神社所在地全部收歸為國有,台灣神社也不例外。台灣神宮(新境地)所在位置在1946年短暫成為市民教育所,至今日成為中央廣播電台等建築。台灣護國神社則改建為忠烈祠。至於原位在劍潭山的舊台灣神社則在戰後拆除改建成台灣大飯店,在1952年改由以蔣宋美齡為首的政要所組成的「台灣省敦睦聯誼會」來接手經營,並改稱為圓山大飯店,1973年後改建成14層飯店大樓至今日。

昭和初期台灣神社的手繪圖片,下方鳥居前面的是明治橋﹝戰後改為中山橋,現已拆除﹞                            

 

    

                              台灣神社老相片(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資料庫)

                                      台灣神社入祀的主要神祇(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資料庫)


 


    


我們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