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網誌

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

2008-03-26 (1).苗栗後龍鄭崇和墓園

今天本來預定要去陽明山走古道,老師臨時改變目的地,去竹南、苗栗西濱沿海附近之古道。早上7:20出發,由3號國道高速公路,出後龍交流道9:15抵達第一站,後龍鄭崇和墓園。

鄭崇和金門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隨父叔遷徙來台,定居竹塹後龍溪洲。鄭崇和九歲喪母,少時喜歡讀書,但屢試不第,後來捐為監生,來台後在後龍教書,後遷至竹塹,因有不少富家子弟前來就學,而累積一些財富,同時也從事土地開墾,因此很快成為竹塹地區的富有家族。鄭崇和生活儉約、急公好義,照顧鄉人恩義備至,屢次平息閩粵械鬥,他募集隘勇防守後龍,防止原住民出草濫殺無辜,功在鄉梓,道光七年(1827年)去世後即入祀鄉賢祠。鄭崇和次子鄭用錫,為道光三年(1823年)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晚年興築著名的北郭園以自娛,死後入祀鄉賢祠,朝廷誥授中憲大夫晉封通奉大夫,同時父以子貴,鄭崇和也誥贈通奉大夫。

鄭崇和墓是清制的官墓,建於道光七年,佔地三千四百五十三平方公尺,墓依從二品官例,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及石望柱各一對,雕工精細、栩栩如生。鄭崇和墓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墓之一,苗栗縣政府已將其列為二級古蹟保存。

鄭崇和之墓

墓前左右的石人(又稱翁仲),分別為文官和武官的形象。關於翁仲的來源,據稱秦朝時有一位名叫阮翁仲的大力士,身長一丈三尺,力大無比,曾駐守臨洮,征服匈奴有功。他死後秦始皇特製翁仲銅像立於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人來咸陽見到銅人,竟以為是活著的阮翁仲害怕而逃。從此,人們便把宮闕或陵墓前的銅人、石人稱為翁仲。

墓前石馬、石羊、石虎(左右一對)。

墓前石望柱(又稱石筆)左右一對

神道碑

老師解說鄭崇和墓的典故緣由,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上午9:35離去。

2008-03-26 (2).通宵好望角風車

上午9:45來到通宵好望角,先進去「好望角蕃薯園」參觀一下,老闆翁先生是老師的忠實聽眾,與老師相識多年。

好望角蕃薯園的入口大門

戶外的仿古大灶

焢蕃薯窯

老闆拿出土產花生請客,蝗蟲過境般,一下子就被吃光光,手腳較慢者,只能望著花生壳吞口水。

新同學黃惠凰

這幾個人在廚房大灶前作秀一番。看到這些大灶,就會令人勾起幼時的記憶,記得兒時,每當煮飯的時間,母親總會命我坐在灶口前幫她看著火,當火勢不夠旺時,除添加柴火之外,還要用竹筒對著柴火猛吹氣,以助長火勢,因此經常吹得眼冒金星,上氣不接下氣,眼睛也常被柴煙燻得眼淚直流,淚眼汪汪的,是一件苦差事。

新同學陳惠齡。別小看她個子小巧,她可是留過洋的音樂教育專家,她平常忙於演講寫作,能抽空來參加我們的趴趴走,真是難得,也讓我們趴趴走這一班,蓬蓽生輝,光芒萬丈!

同學們在此買了一些蕃薯、花生帶回家嘗嘗。之後走到外面看離此不遠的特殊景觀,風力發電機組的風車群。

又高又大的風車

巨大的風車鐵柱

此處有21支風車屹立在山頭和海濱,形成一特殊景觀。縱貫海線鐵路亦由此經過。

老師站在廢棄的碉堡上解説

新同學合照,由左至右:鄭佩玲、陳惠齡、陳美珠、劉綺湘、陳淑芬。

李淑香和何莉莉,好像頭部相連的連體嬰。

2008-03-26 (3).牧羊古道

看完風車之後,上車來到距離不遠之牧羊古道入口,老師說這條路是昔日本地民眾,放牧羊群必經之小徑。

牧羊古道的入口,前面的磚房就是羊舍,難怪會聞到一股羊騷味。

羊舍的羊ㄇㄟ  ㄇㄟ,非常怕生,見到我們就像見到什麼似的(我們這些奇裝異服,又拿著一根打狗棒,在羊的眼中看起來也許是很恐怖樣子),驚慌異常,四處亂竄,最後都躲進磚房內,一隻也見不到。

一路下坡路況不錯,一點都不費力氣。

還可見到風車和蔚藍的海洋

途中山壁上可見到許多貝類化石,可見在幾百萬年前,這裡的陸地是在海底的。

林投樹的果實,當它成熟時,外觀顏色和鳳梨相似。

來到平地的西瓜田

西瓜的幼苗,還特地搭小帳篷,給它遮風遮雨,細心的呵護。

來到海線鐵路邊,剛好有列車經過。這裡是牧羊古道終點。

上午11:00走完牧羊古道。沿著這條路往南走就是白沙屯鐵路古道。

我們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