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網誌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2008-03-19 (1).淡水水源地

今早7:15由民主紀念堂出發,到達淡水後走登輝大道(淡金路),過金龍橋之後,右轉水源街二段,逐漸進入兩旁盡是蒼翠山林的路段,約距路口二公里之處,左轉進入一處小路,即抵達淡水水源地。

淡水水源地,水源是屬於地下湧泉水。

水圳頭建有一不鏽鋼鐵籠,那是菜農們每天下午到田中收成豆瓣菜後,一把把綑綁好,放回水圳的鐵籠內,讓流水保持豆瓣菜的新鮮度, 第二天一早,再走水源古道挑到淡水市場販賣。

附近的居民也利用湧出的乾淨水源洗濯衣物。

農民充分利用源源不絕,乾淨的湧出水源,種植水甕菜、豆瓣菜和西洋芹等蔬菜。據說當年馬偕博士就是用西洋芹來治療肺癆病的。

在水源地的右前方(北投里北投子98號),有一古色古香的建築物「李氏宗祠 」,又稱「李式燕樓」。原係李氏開台第二世李臣春的故居,乾隆57年始建時為草廬,當時稱為「仙家山麓」,清朝中葉歷經三次械鬥,被焚燬過三次。清咸豐10年(1860)至光緒末的30年間,燕樓李家分中文武科考者,高達10人,一時淡水文風大盛,其中光緒11年(1885)乙酉科,李貽電、李宗炳叔侄同榜,分中武舉54名和42名,尤為美談,還有光緒17年辛卯文舉李宗聘與乙酉科的李宗炳,係長房和次房的堂兄弟,被譽稱為「兄弟舉人」。光緒元年(1875),由其後裔監生李山石改建祖厝為燕尾脊宗廟。二戰時曾遭受到美國軍機砲火襲擊而彈痕累累,經數度修繕後迄今。

李家子弟除了在科舉榜上有耀眼的成蹟外,其子孫在日後還出了專蓋磚石民居大厝,所謂「燕樓匠派」的建築大師,其別樹一格的建築手法與技術,曾在大屯山四周包括淡水、三芝、北投及士林等地蓋了上百座的屋厝,但隨著工商業的發達,農村屋厝聚落已不再受到青睞,使得這些傳統建築的燕樓匠師們凋零殆盡,非常可惜。

李氏宗祠正面

屋頂的燕尾式屋脊

同學們專注參觀的表情

有心人在路旁大石上,刻上兩個人面,雖然青苔斑斑,但輪廓依然清晰可見。

雙峻頭水源地淨水廠。1895年清廷戰敗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政府認為當時淡水地方,無乾淨飲水可用,霍亂、痢疾等傳染疫病叢生,衛生條件極差,1896年淡水支廳長大久保利武,聘請丹麥技師漢遜(E. Han Son)勘察大屯山麓水視頭及雙峻頭兩處湧泉,認為該水源均自火山岩深處湧出,除非地殼大變動,否則湧泉水不致減量,且水質甚佳皆可飲用,雖然水視頭湧泉水之水質及水量均稍優於雙峻頭,惟當時為節省工程費用而採用較接近淡水街庄之雙峻頭水源。1899年由台灣總督府衛生工程顧問,英國技師巴爾頓(William. K. Burton)參與淡水自來水廠之設計與施工,將雙峻頭湧泉引至淡水市區供為飲用水,為台灣首座自來水廠。歷經百多年之後,此處水源依然湧出不減,可見當年丹麥技師的判斷完全正確,令人欽佩。雙峻頭水源平均每日出水量6,389立方公尺,除供應當地每日最大用水量2,437立方公尺自來水外,並供應下游約70公頃農田的灌溉用水。

淨水廠內部,目前尚未開放供遊客參觀。

淨水廠內及其四周圍均種有高大的樟樹。上午9:20結束參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們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