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網誌

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2008-10-10 (1).五股西雲寺「西國33所觀音石佛」訪勝

    「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為日本佛教的一個教派 ,設置有33座觀音石像,是根據《法華經‧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三種化身,會以不同的形象現身於人間,以男身或女身,來拯救世人。

   台灣的觀音石佛亦源自日本,日治時期由佛界人士自日本各佛寺募捐來台,安置於寺廟供信眾膜拜。但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因仇日情結,日本古蹟、文物悉數遭受破壞,觀音石佛亦難免受到波及,被破壞或失竊,後經有心人士積極找尋維護,才找回部份的石佛,但仍有大部份石佛下落不明。

    台北縣五股觀音山麓的西雲寺和凌雲寺是目前北台灣少數保有部份西國33所觀音石佛之聖地。今日參加中正社大趴趴走星期五班前來參訪,在林宗聖和阿米老師的帶領下,坐車來到五股成泰路西雲寺牌樓前下車,由西雲路185巷走入,開始一趟石佛之旅。

五股成泰路西雲寺牌樓

西雲路185巷

不遠處的路邊涼亭

涼亭內有ㄧ石佛,此座佛像本應為第二番石佛,但因失落後由信眾捐刻安置於原來的基座上,石佛已非原來十一面觀音古樸的模樣。

往上走

道路邊有ㄧ尊第三番千手千眼觀音(來自粉河寺)

阿米老師教大家唸有趣又押韻的台灣俚俗念謠

西雲寺開山祖師「省源」法師之古墓,建於嘉慶乙亥年(1815年),外觀已經過修建,還相當新穎。

陳果夫紀念亭

西雲寺俗稱外岩(因廟前搭棚遮擋全貌)為閩南三合院式的建築,清乾隆17年(1752年)由福建僧人「省源」法師所肇建,乾隆33年擴建,嘉慶16年(1811年)重修,成為台灣四大佛教勝地之ㄧ。

古蹟說明碑

以飛燕磚構成的壁柱(遠看好像燕子在空中飛翔),磚塊上的灰色斜紋,是在燒製時被柴火煙薰所自然形成的。

兩位臨時打工的廟公鎮守廟門。

安置於廟後的第六番千手千眼觀音(來自南法華寺)

北方燕尾琉璃瓦式土地公祠

西雲寺的屋頂,紅瓦燕尾。

廟後右側參拜道上的第七番如意輪觀音(來自岡寺),這尊石佛是林老師於數年前,在廟後亂草堆中找出來的。

在廟前左側的第八番十一面觀音(來自長谷寺)

西雲寺左側的韜園

韜園圍牆邊的第九番不空索觀音(來自南園堂)

韜園內有ㄧ座白色大觀音像

西雲寺外面左側公墓步道邊的第七番如意輪觀音(來自岡寺)

可能是第十一番觀音,因其基座、涼亭為後來所建。

此處視野良好,可遠眺到北市101和新光三越大樓。

淡水河及對岸北投焚化爐煙囪

紫薇

阿米老師示範羅漢腳(單身漢)向土地公祈願的方法,非常逗趣。

參訪完西雲寺的石佛後,由公墓步道走到凌雲路,上車前往開山凌雲寺。

西雲寺和凌雲寺之間的凌雲路三段為昔日的禮佛古道,據稱當時的33尊石佛就是沿途安置在這古道旁供信眾膜拜。

遠望占山六峰下的凌雲禪寺

凌雲山(又名鷹仔尖)

開山凌雲寺,俗稱內岩,創建於清乾隆四年,光緒初年被匪徒霸佔,劉銘傳派兵剿平收復,於原地重建焚燬的廟宇,稱為凌雲古寺,寺內保留不少古匾古碑等文物。(現維修中)

凌雲寺重建紀念古碑

廟後右側ㄧ棵樹齡約三百年的茄苳樹和一座古樸石造的小土地公祠

走上步道

步道旁邊ㄧ尊第二十一番聖觀世音石佛(來自穴太寺)

往山上的凌雲禪寺走

走過凌雲禪寺,由停車場路邊的圓木棧道上去開山園。

圓木棧道老舊陡峭,有些已腐朽,有點難走,小心翼翼的深怕ㄧ腳踩空。

昔日僧人靈修之洞穴

開山院,係由凌雲禪寺第一代住持「本源」法師,於日治大正15年(1926年)所闢建,做為宏揚佛法及清修之地。目前所見之大門為後來加蓋的。

開山院為印度天竺式石造(觀音石)建築,因不開放參觀,只能從後面圍牆上攝得此相片。

開山園中的四尊觀音立像,面向四方。

開山園建園石碑

大伙兒在涼亭內吃午餐,老師忙著煮開水泡茶。

花山院法皇,原為日本第79代六條天皇(出生九個月即位),五歲因故讓位,因仰慕佛門,於19歲出家遁入佛門深研佛學,後來成為創立「西國33觀音靈場」的高僧,因此,各地有設立33座觀音之處,都會增設一尊花山法皇像,以表達對這位創立者的尊崇與追思。

基座兩邊刻有願主姓名

楞嚴閣亦建於日治大正15年,也是佛門僧人清修之地。

楞嚴閣融合了巴洛克、印度和閩南式的石造(觀音石)建築。不開放參觀,只能隔著鐵門觀賞。

在楞嚴閣前合照

兩位姊妹花合照,拍完照之後離開開山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們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