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網誌

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2008-10-29 (3).花蓮市郊訪勝

    花蓮豐田村,是日治時期台灣東部的第一個日人官辦的移民村,早年移民村的形態至今猶存,街道仍沿襲當年社區規劃,寬敞有序至今不變,每戶都有400多坪的住家庭園,神社、屋宇、煙樓等遺跡仍隱約可見。

民權街口的原豐田神社鳥居,戰後神社被拆除改建為「碧蓮寺」廟宇。

昔日神社筆直的參拜道

每戶住家前都有此ㄧ圓木筒型信箱,造型別緻特殊。

有些房舍已改建成小洋房

洛神花

青山綠野好地方

原來神社的鳥居改建成這種造型的牌樓

參道兩旁的石燈仍在

石燈

原來神社的拜殿和主殿,戰後被改建為廟宇,供俸佛祖及不動明王。

當年移民開村30周年的紀念碑,第18任台灣總督長谷川清所題。

在碧蓮寺停留至上午10:30後離去,前往鯉魚潭。

『鯉魚潭』位於花蓮縣壽豐鄉,為木瓜溪及花蓮溪支流所形成的堰塞湖,面積約 104 公頃,湖水來自地底湧泉,終年清澈, 是東台灣最大的內陸湖泊。湖泊四周景色優美,並設有水上腳踏車、滑船、自行車環潭公路 、 森林步道及露營場地等,假日常吸引許多遊客來此ㄧ遊。

鯉魚潭商店

觀景台

觀景台上

北岸碼頭

經國梅園

遊客中心,匆匆一瞥後,於上午11:25離去。

經過吉安橫斷道路紀念碑,橫斷道路是指日人開闢的「能高跨越道路」,從花蓮的初音到霧社之間的道路,全長約90公里。

紀念當年因開路而犧牲的日本人

美麗的蒜香藤花

慶修院座落於花蓮吉安鄉中興路345號,吉安鄉原名為七腳川,日治時期大批日本四國德島吉野川沿岸的日人移民到此,故改稱為吉野,大正6年(1917年)日人為了安定民心在此建立「吉野布教所」,即為現今之慶修院。慶修院在當時除了是日人的信仰中心外,也兼具醫療、教育及喪葬服務等多項功能。慶修院是目前東部地區保持最完整的日治時期古蹟,也是日本人來台旅遊尋根和觀光的景點之一。(1908年12月發生阿美族原住民反抗日人統治事件,日軍歷經三個月以優勢武力鎮壓,阿美族原住民投降後始告平息,即所謂「七腳川事件」,是役原住民及日軍均死傷慘重)

手水舍

江戶風格之木造建築,至今仍保存完好,實在不易。

百度石,百度石是計數用的基準點,虔誠的信徒以百度石為基點,繞行寺院或來回寺門階梯一百次,然後才參拜禮佛,日本傳統稱之為 「百次參拜」。

護摩木牌(祈願牌),慶修院每年會舉辦「謢摩火供」,將護摩木牌,由寺方統一燒掉,以了卻祈願者之心願。

創立日本佛教「真言宗」的弘法大師 (空海和尚),空海俗名佐伯真魚,生於西元774年7月27日,卒於835年4月22日,「弘法大師」為後來日本第60代醍醐天皇於西元921年所追諡之法號。有人說日本「平假名」為空海所創造發明的,其實這是錯誤的傳說,根據日本文獻「平假名」早在奈良時代,空海出生之前就已經存在。

真言碑

四國88尊石佛,其中只有22尊為原來的佛像,其他均為後來補刻的。

阿彌佗佛!冒犯了,罪過!

中午12:30離開慶修院,前往新城。

在新城曾記麻糬專賣店裏,過足蕃王和番后之癮後離開。

原新城神社的第一鳥居 。1896年12月,駐守新城的12名日軍遭太魯閣族原住民殺害,史稱「新城事件」,也因而成為1914年「太魯閣戰役」的導火線。日人在太魯閣族原住民投降之後,在此建立神社紀念殉難人員。戰後神社被拆除,土地收歸國有,民國45年由瑞士籍神父購得土地,改建為天主教堂。

公園內的肯氏南洋杉,樹齡達百年以上。

第二鳥居,已被修改成中國式牌樓。

第三鳥居,也被修改成中國式牌樓,但兩旁石獅依舊。

原神社主殿改為天主教聖母瑪利亞的雕像。

下午2:30離開新城,啟程回台北。

經過太魯閣大橋

清水至和平之間的清水斷崖

和平海灘

下午4:50抵達宜蘭南澳,在冰店吃冰休息一會兒。之後上車到南方澳吃晚餐。回到台北已是晚上八點多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們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