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網誌

2008年4月24日 星期四

2008-04-23 (5).大溪齋明寺古道及御成路古道

齋明寺古道,因古道經過位於福份山的齋明寺而得名。入口處位於大溪對岸,地名為「粟子園」。齋明寺建於清道光年間,已有一百六十年歷史,為大溪鎮最古老的佛寺,已列為國家三級古蹟,目前正在封閉維修中。

沿著古道一路緩坡而下,古道兩旁綠樹成蔭,非常涼爽。

據稱這段路最早是採用大溪的鵝卵石鋪設而成,昭和4年(1929年)改用大漢溪石鋪設成石板步道。當時大漢溪尚無橋可行,居民必須以渡船過溪,沿這山路石階爬至齋明寺朝拜。

大約走了15分鐘,有齋明寺牌樓,看來年代久遠,這是古道出口。

古道出口與公路相通,沿著公路旁邊步道往上走,前往御成路古道。

御成路古道紀念碑。御成路古道,又稱栗子園古道,是當年龍潭與大溪間的交通要道,原本是蜿蜒難行之小徑,大正12年(1923年)大溪鄉人藉當時皇太子裕仁訪臺,募得經費1,800圓,將羊腸小徑改修為石板路,以紀念皇太子,新建成道路也因此命名為「御成路」。

古道出口

桃園大圳是日治時期北台灣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由當時著名的營造廠商澤井組承造,自1916年11月籌備興工,直至1928(昭和3年)年各支幹線全部竣工,歷時13年,總工程費達426萬日圓,其導水路總長度達1,110公里。

在興建桃園大圳工程中,因公殉職的職工多達55人,為感念殉職人員,澤井組於主幹線工事完竣(1922年4月)後的11月擇定御成路3號導水隧道出口處建立「供養塔」奉祀。

供養塔碑背面以銘文記載桃園大圳開鑿概況及殉職人員名單。

下午1:25走完古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們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