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網誌

2007年10月4日 星期四

2007-10-03馬偕街

 1872年3月9日馬偕博士登陸淡水後,以月15銀元向地主陳阿順,租得廢屋一所(原為清將孫開華之馬廄) 當做寓所,展開其一生艱辛的宣教和醫療工作。

                                                             淡水的馬偕街

                    

                                                     馬偕租屋處

                        淡水禮拜堂

                                                                   淡水禮拜堂

這禮拜堂是為了紀念馬偕博士來台六十週年,而在1932年開工重建,1933年11月28日落成使用。

這棟仿歌德式教堂,由著名洋樓匠師黃阿樹承蓋,三萬塊品質極佳的「黃東茂」磚,以精細的磚工砌出變化有序的壁面。內部以11.6公尺大跨距鐵骨托住屋頂。

淡水教堂六十餘年來始終保持原貌,內部之座椅、講台、聖桌尚在使用。 一九八六年此教堂再經大翻修,因台灣紅瓦難以維修,而改換瑞典進口之鋁質浪板,並且更替破損殆盡的彩色玻璃,特別是正面和鐘樓五扇窗戶之圖案,為這座美麗的教堂憑添典雅別緻之風情。今日這座教堂仍是淡水最大之教會,每禮拜天都有上百人以上在此作禮拜.

                                                             滬尾偕醫館

    這是北台灣第一間西醫院,為 1879 年馬偕獲一位同姓馬偕婦人為紀念亡夫之二千五百元捐款而改建的,於 9 月 14 日落成,名「滬尾偕醫館」,之前馬偕也曾在此租屋為診所,名「滬尾醫館」,加拿大曾派華雅各 Dr. J. B. Fraser 醫師到此任院長達二年。1877年曾在此發現全球首宗「肺蛭蟲」病例,而名聞一時。此醫館建築為馬偕所設計,屋體為閩南式民宅,卻有西洋門窗,極富趣味,樸實的外貌很難讓人聯想到是台灣現代醫學發祥地,其實偕醫館是具水準的醫院,有病例檔案、醫學報告發行,病人掛號時以黑、白木札分初診、複診,候診時還有衛生保健、天足運動等民眾衛生教育。

    此醫館不僅因造福民眾而享聲譽,1884年清法戰爭時也因搶救傷兵而獲軍功。當時英艦軍醫伯朗救癒傷勇百餘人,馬偕學生嚴清華也因動員教徒,拆門扇板為擔架館內醫生鍾森和搶救傷兵有功,而獲五品軍功。   

馬偕過世後,後人因應實際需要,於1912年移往台北新建的現代化院舍,即今馬偕紀念醫院,此後八十年間建築體也多次修茸,但大致完整保存至今,管理權屬淡水教會。   

目前醫館裡還保有洗濯台、壁爐、門鐘,及早年病床等設施,和馬偕的風琴、藥罐、拔牙工具等珍貴文物。     

馬偕博士以其醫術散播耶穌基督之愛, 畢生奉獻給這塊土地,精神令人感佩。

            佇立於淡水中正路圓環的馬偕頭像


                      馬偕頭像

馬偕博士,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牛津郡(Oxford)人,生於西元一八四四年。少時曾聽聞英國宣教師賓威廉(Rev.William C.Burns)牧師講述在廈門傳教的情形,馬偕內心深受感動。自美國普林斯頓(Prinston)神學院畢業後不久,馬偕向長老教會申請海外宣教獲准,於同治十年(1871年)奉派來臺。馬偕來臺後先在臺灣南部學習閩南語,翌年乘輪船北上,三月九日抵達淡水,並以淡水為根據地,對臺灣北部開始進行佈道、醫療與教育等多項事業。他 曾於淡水、五股坑(今五股)、和尚洲(今蘆洲)等地相繼設立教會,並免費為人醫治疾病、贈送藥物。傳教過程中,馬偕亦教授門徒諸如地理、天文、博物、醫術等西方科學知識。

                               馬偕全家福

資料來源: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圖為馬偕全家福,約攝於光緒十九年(1893)。馬偕博士(圖左一),夫人張聰明女士(圖右一),長女瑪蓮(圖右二)、次女以莉(中立者)、獨子叡廉(圖左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們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