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網誌

2007年10月3日 星期三

2007-10-03淡水河岸景觀步道

 今天的行程是「淡水知性之旅」,上午8:20到達集合地點淡水捷運站時,已經有幾位早到的同學在那等著,這時天空烏雲密佈,忽然下起雨來,氣溫也隨之覺得涼爽多了。

    8:30分林老師準時到達,老師點名和分發講義之後,隨即沿著河岸景觀步道展開今天的旅程。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淡水河對岸的觀音山,經過老師的解說,原來觀音山的形狀就像一尊身懷六甲,大腹便便的觀音臥像,這也許就是觀音山名稱的由來吧。

淡水河剛好是退潮的時候,小船都擱淺在岸邊。聽老師說,船的眼睛向前面看的是載人、貨的船,眼睛向下看的是專門捕魚的漁船。

 

                                                           河岸的景觀步道

 

                                             景觀步道上的表演舞台

                                                       客船碼頭

                                                   客船碼頭

    從老街旁至小漁港間長一點五公里的淡水河沿岸,有林蔭步道、親水河岸、表演舞台、咖啡座椅區等設施,在靠近小漁港的八棵百年榕樹是民眾最喜歡的乘涼、垂釣、觀賞夕陽的地方。        

 

                 余蓮春的「戲魚」雕塑品

               上原一明的「舟月」雕塑品

             賴哲祥的「迎曦」雕塑品

步道上有余蓮春的「戲魚」,上原一明的「舟月」和賴哲祥的「迎曦」等三件藝術雕塑品的設立,更增添了河岸的藝術氣息。

                                           「屎礐」小巷

在中正路171與173號之間,有一條極小又特別的小巷,地上有馬賽克紅磚所拼成的樸拙圖案。巷子裡有間「屎礐」公廁。   註: 「礐」音同「學」,台語「屎礐」就是廁所。

                                              「屎礐」渡頭

在沒有沖水馬桶的年代,每戶人家的糞坑都須定期雇人來清運。對於當時的農業社會,這些「黃金」正是最佳的水肥來源。日治時期的「淡水街役場」(等於今天的鎮公所)為了公共衛生,便指定這裡為水肥的集散中心,於是各地的菜農們便乘舢舨來這買水肥載回去灌溉,所以這裡才有「屎礐渡頭」稱呼。

這時雨雖停了,卻換來烈日當空,同學們紛紛撐起洋傘或找陰影之處避日,老師很賣力的在解說。

 

  十月正是步道上台灣欒樹開花的季節,樹梢上嫣紅姹紫,彩色濱紛,甚為好看。

                                                 台灣欒樹

                                           台灣欒樹的「花」

                                                 馬偕博士登陸地點

1872年三月九日下三時,馬偕博士搭乘客輪由此登陸,自此以淡水為其宣教、醫療和教育的基地,並以淡水為家,娶妻生子,死後亦埋葬於淡水。其一生影響深遠,也塑造了淡水獨特的歷史文化。

 

                                                    大榕樹下排排坐

這裡有八棵樹齡百年的大榕樹,形成一座綠色隧道,提供給來往的遊客一個絕佳蔽日休息的好處所。

「休息,是為了要走更長的路」,走了將近一小時,汗流浹背,腳下也有點累,大家在大榕樹下休息一下。

                                                  修船的小船塢

                                   漸漸漲潮了,無人的小船在河中隨波飄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們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