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網誌

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2007-12-19北投行之二

離開地熱谷之後,走回北投公園旁的溫泉路。

北投公園內的涼亭

溫泉路的一個轉角

溫泉路116號普濟寺石碑

普濟寺入口石階

老師解說普濟寺的歷史

普濟寺的參拜步道

普濟寺的正門

北投普濟寺是一小佛寺,建於1915年為北投的古蹟之一。在日治時期,由當時鐵道部運輸課長村上彰一發起,鐵道部員工及當地士紳所捐款興建的,原名「鐵真院」。鐵真院創立之時,是由圓山臨濟護國禪寺派僧侶擔任住持,戰後更名為「普濟寺」。

寺旁供奉一尊的狀似地藏王菩薩手抱著嬰孩的佛像,日治時期稱為「子安地藏」,亦有人稱之為「送子觀音」。

「村上彰一翁碑」,為表揚當時鐵道部運輸課長村上彰一所立的。

正門旁的鐘形窗戶,造型特殊。

佛寺採用日式風格,所使用的建材都是高級檜木,保養相當良善,在入口玄關可看到斗拱和虹樑上的精美雕刻。大殿及住持方丈宅院簡樸淡雅、莊嚴古典,保存得很完整。


正門前庭院種有多顆的茶樹 

離開普濟寺後,順著溫泉路走到轉灣處,直走入銀光巷。

 

 銀光巷內沒有來往車輛的喧囂,顯得格外寧靜安祥。

路旁的岩場是練習攀岩的好地方

走到巷底,由此進入登山步道前往善光寺。

 來到善光寺前的步道石階

埋沒在步道旁荒草裡的「岡本翁頌德碑」,紀念岡本要八郎先生發現北投石的成就。


善光寺殿內供奉阿彌陀佛,興建於1932年,是當時北投日本人之信仰中心,創辦人為日本長野縣信州善光寺一百十七世誓圓尼,設寺後的第一位住持為中野全能和尚,戰後1946年2月,由淨空寶珠和尚繼承衣缽至今。寺外草地上原有三尊觀世音菩薩石像,均已失竊,據稱連寺內的石造小供桌也被竊走,這些偷兒真是不怕鬼神,無法無天。

1952年9月增建的寶塔,是該寺最重要的特點。寶塔仿印度佛寺建築,分三層,分別冠以佛、寶、塔,最上層則供奉由日本請回之釋迦牟尼佛舍利。

在寶塔前合照留念

在寶塔前可以俯瞰北投溫泉區之全景,風景秀麗。

寺前庭院栽種之蘭花

紅色的龍吐珠花,為馬鞭草科之常綠半蔓性灌木,原產於熱帶非洲。

紅色山茶花

紅粉撲花,又叫做紅合歡、紅絨球,原產墨西哥至中美洲一帶,1969及1972年分別自新加坡、夏威夷引進後很快就適應本土氣候,通常為較矮小之灌木,但也可長成數公尺的小喬木,二回羽狀複葉,具羽片一對,小葉各3枚,橢圓或倒卵形,先端銳尖或凹頭,有時呈淺二裂,整個花序呈艷紅色,醒目美麗引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們的足跡'